2018年10月13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特色产业联盟主办的“2018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云南)高峰论坛”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正式开幕。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以及政府、文产协会、出版刊物平台、媒体、企业等2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齐聚银都水乡开展主题学术研讨,作为仅有的高职院校代表,我院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副教授蒋友财一行四人应邀参加论坛活动。本次论坛是继“首届特色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陕西)高峰论坛”、“2017特色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贵州)高峰论坛”之后举办的第三届特色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以“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发展问题、特色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以及生活美学、传统工艺与新华村的实践三个主要方面,以探索学术交流走进特色文化产业民族村寨的创新形式,促进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对特色文化产业的近距离观察调研、深度访谈、全方位交流。
在开幕式上,由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推出的《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8)》文化蓝皮书和《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四辑)》进行了正式发布。
蒋友财作为优秀论文代表进行了主题发言,提出了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要立足本土化,定位时尚化、国际化、高端化的观点,着重介绍了黔东南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承发展,以及学院在民族文化领域办学的具体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了与会嘉宾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提出,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需要靠自身提高发展来解决;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需要靠政府政策引导来推动;文化产业要构建健全的市场体系,政府不应多加干预。他们从自身客体、政府、市场三个角度为我们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学术的碰撞中,也让我们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了合理的判断。论坛活动期间,对各高校学生提供的调研报告评比,文产系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围绕传统工艺与时尚生活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报告,与众多本科院校学生调研报告一起参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毕兰兰、罗加梅的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还分组到新华村的鹤庆银城文化旅游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寸银匠工艺传习馆、寸发标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鹤庆县文化产业代表企业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参观银器的制作、生产线、产品、销售等进一步了解研究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
(与会人员考察银饰产业)
新华村是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和成功发展的典型村落,以寸发标、寸光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工艺名匠和文化企业领军人物为新华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努力。据统计,新华村2018年共有手工艺从业户98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3%,银铜铁铝加工销售产值近22亿元。近年来,鹤庆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截至今年8月,鹤庆县的文化企业有166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如今鹤庆新华村生产的金银铜手工艺品早已享誉海内外,这里的每一件产品都承载着一种民俗,一种文化,见证了中国银饰手工锻造技术和水平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