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非遗研培学员回访纪实(二)

来源: 阅读:0 发布时间:2018-08-09 15:13:2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2016年度首批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已圆满完成了2016、2017年的培训任务,为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决定充分利用暑期,开展非遗研培学员回访活动。2018年7月25日至29日,黔东南职院非遗回访工作组深入学员所在地,对2016年度非遗国培第一期刺绣培训班部分学员进行回访。

回访第一站:上马石社区

7月25日,黔东南职院非遗回访工作组来到了凯里市三棵树镇上马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学员杨晓芳正在这里为当地的绣娘进行刺绣培训。杨晓芳,凯里湾水人,从小开始学习刺绣,擅长破线绣、数纱绣、双针锁绣等,技艺精湛。通过访谈了解到,非遗培训为绣娘们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在培训中,杨晓芳结识了众多同期学员及授课教师,并在培训结束后加入了由杨科礼老师负责的黔东南州阿科礼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自己做刺绣以外,经常到各地培训绣娘,并将合作社的订单分给绣娘们来做,有利于带动妇女创业就业、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jpeg

杨晓芳在上马石社区培训绣娘

2.jpeg

杨晓芳等绣娘与回访组老师合影

回访第二站:翁琴

 7月25日下午,非遗回访工作组来到凯里市洗马河街道,对翁琴地区的潘玉英、潘新银、潘玉珍、潘克英四位学员进行了回访,询问他们在培训中的感受,对他们在培训结束后的情况进行了解。培训结束后,他们仍然在坚持做刺绣,刺绣技法以打籽绣为主,绣片主要用于给家人制作盛装。传统刺绣重在传承,他们表示将继续做刺绣,并将这种技法一代代传承下去。

3.jpeg

潘玉英、潘玉珍、潘克英、潘新银几位学员展示他们的绣片

4.jpeg

潘玉英等几位学员与回访组老师合影

回访第三站:中甲村

 7月26日,非遗回访工作组来到凯里市旁海镇中甲村,对潘齐英、杨娜、杨通美、潘哈普、张哈猫五位学员进行了回访。五位学员比邻而居,经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刺绣,感情融洽,对回访组的到来也表示热烈的欢迎。回访组深入每一位学员家中,与学员密切交流并进行实地考察,直观的了解他们参加培训后的成果。

潘齐英等几位学员表示,他们擅长数纱挑花绣、打籽绣、堆绣等多种绣法,平常有空的时候,就会聚在一起做刺绣。非遗培训让他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培训结束后,在当地非遗传承人吴秀英的帮助下,他们申报了市级非遗传承人,现在又在准备申报工艺美术师的材料。此外,他们还拿出自己的盛装和平常制作的绣片、织锦等,向回访组老师介绍其制作过程及工艺,并表示会将这项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5.jpeg

潘齐英 张哈猫与回访组老师交流

6.jpeg

杨娜、张哈猫、潘齐英、潘哈普、杨通美五位学员合影

7.jpeg

潘齐英等几位学员与回访组老师合影

吴秀英,苗绣传承人,极具传承苗族文化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经常参加各类展销会与比赛,多次推荐绣娘到黔东南职院参加非遗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提供后续帮助,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8.jpeg

吴秀英与学员及回访组老师合影

回访第四站:凯里市区

7月29日,非遗回访工作组集中对居住在凯里市区的部分学员进行了回访。回访组首先抵达的是学员文希珍家里,与其进行深入交谈并参观了他的工作室。文希珍出生于贵州凯里三棵树镇,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开始学习刺绣,擅长画图,在三棵树一带颇有名气,为了避免忘记,每次想到什么好的图案,都会将其画下来并保存好,以便将来使用。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做刺绣,技艺精湛,后加入黔东南州阿科礼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订单远销香港、广东等地。在自己做刺绣的同时,还积极在榕江、施秉、凯里等各地培训绣娘,并将合作社的订单分发给培训好的绣娘来做。所做的订单,主要分为绣片、服饰、鞋子、香包等,种类繁多,在制作盛装时,所用绣片既有耗时长价格高的纯手工刺绣,也有用相对便宜的机绣,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文希珍表示,参加非遗培训对他的影响颇深,不仅认识了更多的绣娘,还能开拓眼界,创新思维,培训结束后,他就与同期学员一起申报传承人,并于2018年4月被评为凯里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

9.jpeg

文希珍在工作室

10.jpg

文希珍展示手绘图案

同时,由于从小跟着父亲学习苗歌,文希珍对苗歌的认识也较为深刻,曾在各类苗歌比赛中获奖。文希珍的丈夫也是非遗传承人,现任凯里市苗歌协会会长,对妻子“唱苗歌、织苗绣”的事业表示支持,还推荐她去教苗歌协会里的人学习刺绣,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1.jpeg

文希珍在各类苗歌比赛中的获奖锦旗

随后,回访组又前往凯里市丰球绿都,回访学员邰秀花。邰秀花出生于贵州施秉,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小就对苗绣非常感兴趣,擅长破线绣、数纱绣等,技艺精湛。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做苗绣生意,早期曾在黔东南、黔西南等地收集绣片、旧苗衣等,再辗转于上海及周边摆摊售卖,2009年后一直在上海,直到2014年才回到凯里。

 作为一名个体绣娘,在照顾三个孩子上学之余,他制作出许多精美的绣品,经常参加各类展销会和比赛,其作品多次获奖。2016年6月,刺绣作品《打边线苗家背带》获2016中国(太原)民族民间美术博览会金奖。2017年4月,苗绣《苗族服饰》在2017年“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金奖;2017年,以作品《小孩被面》获2017年第九届亚洲拼布节优秀奖;2017年9月,获黔东南州“百佳绣娘”脱贫攻坚大比武二等奖;2018年6月,刺绣作品《挑花绣》在2018[玩美杯]第五届中国国际手工艺术大赛刺绣赛区中获装饰品银奖等。

 邰秀花表示,去黔东南职院参加非遗刺绣培训让他获益匪浅,不仅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在与绣娘们的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其他的针法;还学会了画画,以前不会画画,刺绣都是用剪纸作打底图案。培训结束后,他在继续做破线绣的同时,创新针法、图案,准备做一件不一样的盛装,盛装绣片即将完工。学无止尽,邰秀花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外面培训学习,在交流中不断成长。

12.jpeg

邰秀花在培训结束后制作的绣片

13.jpeg

邰秀花作品《小孩被面》 获2017年第九届亚洲拼布节优秀奖

14.jpeg

邰秀花的部分获奖作品与证书

最后,回访组来到凯里市经济开发区方向的冶炼厂移民小区,在这里见到了年仅24岁的学员潘玲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是他从小的梦想,2014年高中毕业后,潘玲平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商标“维荷森森”。他曾跟着母亲做裁缝的朋友学习过一段时间,自己也在网络上学习了服装设计相关的课程,2016年跟着非遗传承人龙通芬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刺绣后,非常感兴趣。潘玲平表示,到黔东南职院参加非遗培训,让他学到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不同的苗绣技法、图案、文化,让他感受到了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能将苗族文化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去。

他的工作室刚刚搬到这里,在里面我们能看到缝纫机、裁剪台、人体模特等基本设施,以及他自己的制作的服饰。此外,除了蓝靛蜡染之外,他还积极尝试各类植物染色,例如运用紫草、苏木等染来染布。由于没有接受过服装设计方面的系统学习,且平常接触的人较少,潘玲平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跟大家交流,不断提升自己。

15.jpeg

潘玲平用紫草、苏木等染色

16.jpeg

潘玲平在工作室展示其设计制作的服装

17.jpeg

潘玲平与回访组老师的合影

地址: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凯开大道1009号

电话:0855-8585086